close

  湖北日報訊 記者 蔡華東 孫國平 黃斌 劉暢
  春雨淅瀝如曲,薄霧飄忽似畫,昨日,長江邊的巴東縣城分外清新。
  巴東長江大橋,一肩挑起縣城新老城區。
  江南,“棲居人八萬,壁掛一山城”,老城黃土坡上,5道之字形街道摺疊而上,沿道高樓林立,迎面窗、招手廊,給人密不透風之感。
  從江南到江北,眼界頓時為之一寬!舒緩的銅鼓包山上,一個現代時尚的神農溪小區巍然成形。我們從神農大道進入,街道寬敞平坦,北京、楚峽、雲開、樂鄉,4個園區依山面江,共2351戶、約25萬平方米。整體規劃、全新設計、全新施工,底層商鋪、停車位、綠化帶、路燈、排水設備、供水管道一應俱全,文化中心等配套設施也已成型。好大的工程!見我們驚詫不已,縣移民局局長周維如數家珍:小區面積3平方公里,國家投資超出10億元,經過兩年多施工,現已完成施工量的75%。
  “這是我縣的頭等大事、一號工程。”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告訴我們,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極其關心神農溪小區建設,就是為了給黃土坡“減負”,為了讓縣城民眾居住安然。2008年4月,李克強作出減災整體搬遷指示,同年財政部等三部委核准搬遷補助資金5.59億元。2012年,經李克強再次批示後,國家相關部門組成10人考察組現場核查,核增搬遷補助資金4.21億元。北京市對口支持搬遷資金1億元。“中央、首都和省州這麼重視黃土坡滑坡體避險搬遷,我們沒有理由不辦好這件事!”陳行甲說。
  黃土坡,在江南兀自鼓肚挺腹伸向江邊。在這片山體上,原有74家單位、2000餘戶居民。這本是巴東縣城信陵鎮的主體,世代生存繁衍的熱土,可是,歲月滄桑,上世紀它竟成了三峽地區最大的滑坡體,是庫區最大的隱患。
  江北今成好家園。44歲的徐斌,去年7月已搬進新居。120平米的新房,讓他喜不自禁。他說:“我一家5口原在江南,70多平米。搬遷按一換一,多出的面積只出了個成本價,最讓我高興的,是離開了險地危房,再做夢都不會心驚了。”52歲的李正萬說:“過去船過車震浪拍,我在水邊的房子就打顫。現在江北地質堅固,房子抗震按7級以上標準設計施工,哪還擔心?去年12·16巴東地震,震中距小區不到6公里,新房毫髮未損,與黃土坡老城區有的房子裂縫、打晃形成鮮明對比。”
  從神農大道到巴東大道、樂鄉大道……我們驅車上到銅鼓包最高處,俯首下看,神農溪小區造型恰似一隻羽翼大張的巨鳥。“呵呵,我們的整體設計理念,就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周維一臉自豪。
  棟棟高樓土家坡屋頂,民族風情十足;高層樓房安裝了電梯;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早已建好;商場、學校盡在籌建中……
  一隻“鳳凰”在峽江邊閃亮,她的明天會更美好!
  (原標題:“鳳凰”亮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85vpbox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