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常態下廣州未來的發展面臨怎麼樣的挑戰與機遇?廣州應該從哪裡入手挖掘潛力,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南方日報日前專訪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他認為,廣州應該發揮“雙打冠軍”的優勢,即外向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並舉,將兩種資源協調起來。
  林江表示,未來廣州的發展機遇在於三大方面:一是涌現一大批大學生和年輕人的創業項目,成為廣州經濟的新動力和新元素;二是用現代服務業讓傳統製造業甚至服務業煥發新生機,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並邁向高附加值;三是通過粵港澳合作引進先進的城市管理、垃圾處理、地鐵運營等技術和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軟實力。
  新形勢
  如果廣州市經濟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廣州經濟根本的外向型經濟又迅速下滑,廣州市的穩增長將面臨巨大風險。
  南方日報: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新常態下的廣州發展現狀?廣州未來的發展將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
  林江:經濟新常態下,增長速度降下來了,對廣州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作為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重要引擎的廣州,過去一直依賴外貿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但是在新常態下這將難以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了。而作為第二引擎的固定資產投資也面臨困境,因為廣州的地方債務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市政府難以再通過大量發行地方債的方式為廣州經濟發展項目進行融資;作為第三引擎的拉動內需,本來是廣州的一大亮點,但是與其他城市一樣,廣州在拉動內需上需要鼓勵大量民營企業扮演主導的角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可是廣州歷來是央企和國企比較集中的地區,廣州市如何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的要求,一方面要適度發展國有企業,另一方面又能夠在混合經濟的制度背景下讓民營和國企能夠得以合作與創新,從而在根本上為廣州拉動內需形成動力,是擺在廣州面前的重大問題。
  與此同時,廣州未來的發展風險也不小,對外向型經濟的依存度太大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廣州市經濟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廣州經濟根本的外向型經濟又迅速下滑,廣州市的穩增長將面臨巨大風險。為應對這樣的局面,在現今城市競爭的時代格局下,廣州可以採取差異化發展策略。相比之下,天津的現代製造業比較發達,深圳的金融、科技產業比較發達等等,廣州先要找出自身的優勢併發揮出來。其次,在經濟增速下滑、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廣州需要跳出傳統發展思維,城市的發展未必就必須依靠製造業、工業等傳統產業,主導產業的配套產業或非主流產業在時代環境更替的背景下也是大有可為的。
  相比深圳,廣州的名校、名醫院、傳媒文化、體育等就比較強,依托這些優勢發展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產業,也是廣州的機會所在。因為目前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熱點已經在發生轉變。廣州可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有哪些優勢,集合眾多第三產業合力發展,可為拉動廣州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新格局
  南方日報:面對短期的經濟增速下滑,廣州如何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廣州如何才能保持合理的經濟發展速度?廣州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哪裡,如何把握?
  林江:短期經濟增速下滑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如果以照平常心去看待,這正好為廣州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升級帶來了空間和時間。並且在經濟增速相對下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員可能在追求經濟增長方面的壓力會有所緩解,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思考和謀劃廣州大戰略大格局的問題,而大戰略和大格局確立了,將為廣州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廣州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最重要的是既要穩住傳統產業,包括傳統服務業,也要創造出新的產業,尤其是創意產業。如此一來,廣州就可以在經濟增長的新常態下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在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的基礎方面還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我們常說一個中心城市需要具備8項功能:政治、商貿、製造、金融、信息、文化、創新、消費功能。廣州在文化教育、消費等方面還可以深度挖掘、繼續優化。拿消費來說,廣州的人口不比北京、上海,但是廣州的消費總量和北京、上海卻基本持平。廣州在這方面有優勢,應該充分發揮在旅游、美食、文化、時尚、奢侈品等消費領域的帶動和領導作用,打造區域消費中心的功能體。
  此外,文化教育領域也一樣。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暨南大學等眾多高校在華南乃至全國的影響力都很大,構建華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可行的,以此完善城市功能、帶動城市發展也是有必要的。
  我認為,未來廣州的發展機遇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涌現一大批大學生和年輕人的創業項目,通過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的幫助,讓他們迅速成長,成為廣州經濟的新動力和新元素;二是用現代服務業,包括物流技術、金融技術、信息技術等讓傳統製造業甚至服務業煥發新機會,從而借助廣州省會城市以及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地位來推動廣州傳統產業的現代化並邁向高附加值;三是通過粵港澳合作引進先進的城市管理、垃圾處理、地鐵運營等技術和管理模式,並通過在廣州的實踐加以改造和消化,成為廣州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模式,再將其嫁接到其他城市,包括內地的省市,從而最大限度地彰顯廣州軟實力。
  南方日報: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改革創新更需踩油門,廣州正在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廣州如何借助金融改革,助推經濟的穩健發展?如何為新經濟發展提供支持?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林江:首先,廣州的金融改革應該圍繞創業投資而展開,目的在於通過金融創新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營造良好的孵化環境,從而助推經濟的穩健發展。大學生畢業以後留在廣州的比較多,他們是年輕、知識文化程度高的群體,廣州的金融存量大,鼓勵他們在廣州創業,對於盤活廣州的金融資源,促進城市未來的教育、經濟等的發展大有好處;
  其次,廣州應該在整合中小企業的單一融資需求上做文章,應該創設廣州的地方性、政策性銀行,讓其整合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並與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的龐大社會資金供給相對接,通過該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創新,使得融資需求與融資供給通過債券、基金、信托、保險等多種形式得以實現,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州作為華南地區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後,廣州應該與香港進行對接,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來增強廣州的金融實力,拓寬金融領域的發展。由於香港和深圳離得較近,深圳又有深交所,所以深圳長久以來和香港的金融對接較為密切,廣州落後一些。
  廣州的文化與香港比較契合,目前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可依托一些具體的產業和優勢來做。例如依托廣州發達的民營經濟企業,借助香港的金融資源,二者結合起來,培育職業教育、民營醫院、醫療保健等具備創新和發展前景的產業,使得民營企業與香港金融業共謀發展。
  廣州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最重要的是既要穩住傳統產業,包括傳統服務業,也要創造出新的產業,尤其是創意產業。
  新機遇
  如果廣州能夠在泛珠三角的框架下發揮主導角色,幫助廣東省的企業產品,借助廣州的現代服務業的優勢擴展至9個省區,並再進一步擴展至全國其他地區,將讓廣州在新格局中引領發展潮流。
  南方日報: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發展軌跡,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態”。廣州如何通過粵港澳自貿區把握發展新機遇?特別是南沙新區的開發,如何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事業增添新的活力?
  林江:首先,南沙新區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為什麼發展戰略重點作了多次調整,並向公眾展示這些調整和變化對廣州和南沙本身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利益。其次,南沙需要探討其開發的融資模式、合作模式應該進行哪些改變,對於已經發生的改變應該做何種評價;再者,粵港澳自貿區最大的亮點其實還是在於粵港澳合作,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廣州在穗港合作上有了一些進展,但坦率地說實質性的進展是有限的,廣州如何通過南沙深化與香港的合作,包括引進香港的商業法律、引進香港的教育、醫療機構和產業,從而營造新形勢下能夠讓廣州直接與國際接軌的試驗區,併在此區域進行各種制度試驗和創新,這將是南沙作為粵港澳自貿區的組成部分對廣州最大的貢獻;最後,廣州如何通過南沙有效協調與周邊城市和地區的關係,包括東莞、深圳、珠海等地,儘量將惡性競爭降至最低,將區域與城市的良性互動與合作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放至最大。這是擺在南沙、也是擺在廣州面前的重大挑戰,如果上述的事情做成了,南沙將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事業增添新的活力。
  南方日報:廣州如何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在這方面,廣州如何向香港學習?
  林江:在現實生活中,營商環境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而廣州作為省會城市當然占據了一定優勢,但是未來投資者更看重的是投資軟環境,包括人才的聚集、人才的使用,運行機制是否靈活,融資機制是否有效等等,這涉及了市場運行效率、國際化程度以法治化環境的營造等,這些都會對廣州帶來挑戰。其實香港是營商環境真正的佼佼者,法治其實是香港營商環境的基石,廣州要學習香港的經驗,最重要的也是向香港學習如何把法治環境營造得更好。
  香港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好,得力於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政策制定的公開、公平、公正。廣州在這些方面可能還有欠缺,所以,以國際化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從專業化的角度進行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很有必要。香港聚集人才的手法並不是薪酬待遇,而是其完善的行業配套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培養的人才多專註於某一類行業。
  此外,國際化也是香港的一大優勢,至於廣州能否提升國際化程度,這也是一大挑戰,因為國際化不僅僅是外籍人士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城市的運作過程中,以國際化的視野,開發專業化、多元化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才能讓居民的行為規範與國際接軌。
  南方日報:今年以來,高層重點推出的幾大區域——京津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以及珠江—西江經濟帶,均體現了我國在區域發展方面的新方向,即更加註重跨行政區域的、大區域的協調發展。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廣州如何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對區域的輻射力?如何在區域新格局中引領發展潮流?
  林江: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與福建、廣西等地相比,在商貿、金融、信息、機械製造等方面有眾多優勢。由於“一帶一路”重視區域與國外的基礎設施建設,廣州要註意將對外貿易優勢轉變為基礎設施建設優勢。廣州的路橋建設、風力發電、核電、鐵路交通等與基建相關的產業都比較發達,在走出去的外向型經濟中應扮演好珠三角對外發展的領頭羊角色。
  此外,在珠三角內部,廣州作為國家級中心大城市,在內源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要加強對中山、珠海等珠三角中小城市的輻射力度。產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一些大型的企業作為核心,廣州可以培養一些大型企業,並依托大型企業帶動周邊的中小型、民營企業,構建整體的經濟、生態體系。
  所以,我認為廣州應該發揮“雙打冠軍”的優勢,即外向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並舉,並將兩種資源協調起來。在此背景下,剛剛舉行的第十屆泛珠論壇所提到的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協作將是比較理想的區域經濟新格局,換言之,在發展內源型經濟上,“9+2”地區當中的9個省其實就是發展內需的重要依托,如果廣州能夠在泛珠三角的框架下發揮主導角色,幫助廣東省的企業產品,借助廣州的現代服務業的優勢擴展至9個省區,並再進一步擴展至全國其他地區,將讓廣州在新格局中引領發展潮流。
  至於走出去,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將是廣州可以依托的重要對象和合作伙伴,通過港澳,廣州可以引領廣東的民營企業走出廣東,走進東盟市場,在中央的“一帶一路”的戰略格局中發揮主導角色作用,從而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發揮領頭羊作用,這也可以讓廣州能夠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對區域的輻射力。
  南方日報記者 鄭佳欣 實習生 何家偉
  策劃:薑玉龍 譚亦芳 曾妮  (原標題:廣州應該發揮“雙打冠軍”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85vpbox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